
新闻动态
东汉凉州辖郡(国)12个,县98个,治所在武威。其中郡(国)有:武威、敦煌、酒泉、张掖、金城、陇西、安定、汉阳、北地、武都、张掖属国、张掖居延属国。中平五年(188年),由于羌乱,治所迁至冀县(今甘谷县)。其地域范围,涵盖了“六郡良家子”中的四郡。只不过,“六郡良家子”主要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立业,而东汉的凉州军团则在中原逐鹿中打出了威名赫赫。
首先,凉州军团之崛起,其根本原因是尚武的传统。自先秦以来,凉州一直有强烈的尚武之习,“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”(《秦风•无衣》),就是典型写真。其次是这里的民族状况所决定的。凉州从来都是羌、氐、匈奴、汉等各族杂居,其结果是整个社会都渐染风习,形成了“高尚气力,人精骑射”的社会特点。再次,西汉时,常年将全国富豪、二千石迁徙至关中,百年之后,这些家族继续开枝散叶,多会迁居陇右,这促使凉州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士大夫家族,包括一些将门豪族。第四,东汉时西北豪族尤其是外戚长期掌控政权,也有带动作用。东汉政局基本是由西北贵族和中原贵族两大主干支撑起来的,各种亲戚、门生故吏关系等,都会连带出现“鸡犬飞升”的现象。
东汉五次“弃凉州”之议,足以体现西北豪族权势之迁转。第一次“弃凉”,是建武十一年(35年),由“朝臣”提出,马援坚决抵制;第二次“弃凉”是永初元年(107年),庞参提出,“为西州士大夫所笑”;第三次是永初四年(110年),大将军邓骘“欲弃凉州”,虞诩抵制;第四次是元初六年(119年),公卿欲“弃西域”,班勇力争;第五次是中平二年(185年),司徒崔烈提出“宜弃凉州”,傅燮抵制,要求“斩司徒”以谢天下。凡是主张弃凉州者皆为中原士大夫,如邓骘、崔烈、庞参;凡是反对者基本都是西北人,如马援、班勇、傅燮、王符等(虞诩除外)。而且,一般是提议弃凉时,基本都是西北豪族的弱势之时;西北豪族强势时,不可能会有弃凉州之议。
展开剩余47%当时虞诩反对弃凉州,曾言:“谚曰:关西出将,关东出相。观其习兵壮勇,实过余州。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、为心腹之害者,以凉州在后故也。”(《后汉书•虞诩传》)虞诩说,在“习兵壮勇”方面,凉州超过其它任何州。可以肯定,单纯以善战而言,凉州排第一,毫无疑问。曹操一生征战所向无敌,而对于马超及其凉州军,则说“关西兵精悍”,十分忌惮。事实上,终东汉两百年,始终都没有打破“关西出将,关东出相”的格局,而且,在东汉政府的边郡作战中,“身先士卒、指挥作战的几乎都是西北豪族出身的将领”(《秦汉豪族社会研究》),这足以证明,地处“关西”的凉州,其兵强将勇是不争的事实。
董卓为祸时,其骨干基本都是凉州人,如李傕、胡封为北地籍,段煨、张济、贾诩为武威籍,樊稠金城人,郭汜张掖人,董卓的骨干、女婿牛辅也应该是凉州籍。其他如马腾、韩遂及其手下的将领,基本可以肯定也以凉州籍为主。他们在汉末逐鹿中原,书写了凉州军团威名赫赫的传奇。谣谚云:“凉州大马,横行天下。”虽然说的是马,但似乎也是在描述凉州军人的所向无敌。
不过,董卓的残暴,还是激起了京洛士大夫的一致愤慨。董卓被杀后,贾诩劝李傕:“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,诸君若弃军单行,则一亭长能束君矣。”其中“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”,反映出中原士大夫对凉州军的恶劣印象。当曹操、夏侯渊兵出陇右,马超、韩遂兵败以后,凉州军团无敌的神话终于破灭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鲜卑、氐族等趁时而起,东汉凉州军早已成尘,“都付与断碣残碑,苍烟落照”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 黄河清风
编辑:卢文茂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